人物生平
出身背景
林鍇幼年喪父,自幼隨母寄居於外祖父家中。童年時就酷愛美術。由臨摹香菸片開始,繼而臨摹《芥子園畫傳》,有時到戶外作水彩寫生。那時代字畫展覽見不到,只好隔一兩天就到附近裱褙店去看畫。後來又購得《馬駘自習畫譜大全》一套,利用課餘和寒暑假時間著手臨習,十分入迷。國中一年級暑假,開始向外祖父學作舊體詩,目的是要在自己畫上自題詩,每天練習作一首山水絕句,配一小幅畫,完成一百張冊頁。入學從藝
1946年考入福建省立師專藝術科,接受謝投八、林子白諸老師指導,學畫才算步入正軌。他對中西畫都具有濃厚的興趣,學習很認真,又時常去拜訪福州老畫家陳子奮先生,陳老詩書畫印全能,頗受其教益。讀完師專一年,到杭州考入國立藝專國畫系。受黃賓虹、鄭午昌、潘天壽、吳茀之、諸樂三等畫家的當面指點,學業進步很快。
林鍇主攻山水專業。開始臨摹古法,以元四家、明四家、清四王為主攻方向,重在嫻熟古人的筆墨變化;旁及四僧、八怪,旨在領會其奇情逸趣;也兼向近現代吳昌碩、齊白石、黃賓虹、潘天壽諸家的作品中汲取營養。感到傳統方法太陳舊,要加以改進,就必須汲取其他畫種的長處。因此課餘往往跟隨西畫教室的同學外出作西畫寫生。每周除專業技法外,還設有書法、篆刻、詩學、美術史及各門理論課。因自幼練過顏真卿、柳公權、蘇東坡等人的字帖,書法有點基礎。開始迷戀過趙之謙,繼而學習魏碑。魏碑中方筆一種從《張猛龍》進而愛好《嵩高靈廟》、大小爨;圓筆則喜《石門銘》、《瘞鶴銘》,取其拙樸古厚之神味。對篆刻的興趣也始於此。曾把積攢下的一百多首舊體詩送請潘天壽先生批改,受到讚揚和鼓勵。
創作巔峰
1950年藝專畢業,分配到當時的遼西省康平縣當中學美術教師,一年後到北京進人民美術出版社工作,以美術創作為主,也搞一部分編輯。先後工作達三十八年之久。創作了大量連環畫、年畫、插圖、宣傳畫,重點是連環畫。《濟公巧斷垂金扇》、《婦女主任》等被認為刻畫人物性格比較成功的作品。《三岔口》則是以國畫水墨來表現的連環畫,博得好評。《甲午海戰》於1963年獲全國第一屆連環畫評獎二等獎。《牲口評價大會》於1956年獲北京市青年美展國畫一等獎。1957年為中國軍事革命博物館繪製抗日題材《鬼子的汽艇又來了》。1959年為中國革命博物館繪製大型歷史畫《捻軍大敗僧格林沁》。1963年為配合紀念曹雪芹誕生200周年,與劉旦宅、賀友直共同繪製大型水墨組畫《曹雪芹傳》12幀,參加展覽。
潛心篆刻
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林鍇遭受迫害,1970年下放湖北鹹寧“五七幹校”勞動。1972年返回原單位,任原職。1975年他對舊體詩有了新的認識,認為舊體詩完全可以反映新時代。於是曾經荒廢了二十多年的舊體詩又重新撿起,繼續寫作。中斷了好多年的篆刻也逐漸拾起來,經過集中幾段時間的探討,他深感金石篆刻的功效,關鍵處不在刀與石上,而在於書法的根底及藝術的素養。他對篆刻,偏愛沉雄蒼勁一路,追求奔放而復整嚴,拙厚而不臃腫的風格。上窺秦漢,近取吳昌碩、齊白石、來楚生諸家之長,並參考同時代流行之佳作,力求自出新意。
自成一派
1979年人民美術出版社成立創作室,從此林鍇以國畫為專業。山水、人物、花鳥齊頭並進。昔年著重傳統的探討,今日熱心自我風格的創立。除了作畫,也兼顧書法。以碑帖合參,遇圓則圓,遇方則方,行筆自如,保留魏碑的結構而參以明清書家黃道周、沈曾植用筆的使轉方法,方勁中寓流走,拙樸中具秀逸。他體會到:詩書畫印分之為四門,合之為一體,是互為影響互為補充的。詩有畫意,畫有詩情,畫的布局影響印,印的金石趣味有助用筆,而書法又是印學的基礎。四門要求兼工,又要有所側重,繼前輩文人畫之長,熔詩書畫印於一爐,並予以發揚光大,是我們這一輩畫人的職責。
大師晚年
林鍇自1988年退休以來,身患痼疾,仍舊工作不輟。1994年7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。他還是國家一級畫師,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,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,中華詩詞學會會員。
2006年5月24日上午9時20分,因痼疾逝世,享年83歲。5月24日上午,遺體告別儀式在順義潮白陵園舉行,200餘名生前友好參加了告別儀式。
個人作品
單行本有1982年出版的《林鍇畫選》、1988年出版的《林鍇書畫》、1990年台灣出版的《林鍇書畫集》以及1988年出版的詩集《苔紋集》。人物成就
林楷在美術界是一位具有全面修養和才能的名家,他跨出版、詩文、書法篆刻和繪畫多個領域的“綜合”形象早己讓人心儀仰重。在人民美術出版社工作的幾十年間,他編書輯畫,思敏識高,是美術出版界公認的有眼力又熱心的出版老人。在繁忙的分內工作之餘,他在詩、書、畫、印上投注了不懈的探索,在這些領域均體現出獨特的創造品質。在五十多年藝術實踐過程中,其作品經常參加國內外展出,發表在各報刊雜誌上的詩書畫印及文章不計其數,且多次獲獎。舊體詩自1992至1995年連續四次獲國家級詩詞大獎賽大獎。